【回溯十三五】优化布局,稳步提升科研服务能力与水平

发布者:来源: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1-01-13浏览次数:360


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行业需要,紧紧围绕“特色立足、错位发展、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建设原则,基本完成“十三五”学科建设目标,在省级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和重大科研项目上均获得突破。

学科结构体系优化学科建设初有成效

学校现代水利学科群建设框架初步构建,学科建设凸现“一体两翼”模式(“一体”指水利工程学科等传统工科学科;“两翼”指信息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学科梯队层次分明,基本形成以工学为主体,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土木、机械、电气、测绘、信息、管理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6个省级B类一流学科获批立项并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学校立项建设省级一流培育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11个(已建设完成5个)、二级学院重点学科5个。

科研平台重大突破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学校科研平台获得新突破,获批浙江省农村水利水电资源配置与调控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先进水利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水文化研究院、浙江-白俄罗斯水利水电安全监测智能化装备与系统联合实验室、省级院士工作站等5个省级平台;获省水利厅批复成立“瓯江流域生态水利研究基地”、“曹娥江流域水文生态研究基地”和“乐清水利电力研究基地”等3个研究基地。学科建设投入逐步加大,初步建成水资源及生态水文实验室、河口海岸综合治理实验室、大功率变换与控制研究与创新平台等13个科研实验室。先后与浙江省钱管局勘测设计院、德清科技新城管委会、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等合作成立10个产(企)业学院。

学校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 项,其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各 1 项,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奖9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项;获批省部级项目86项,其中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公开发表SCISSCIEICSSCI高水平论文22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5项。

行业需求紧密对接服务能力受行业肯定

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学校充分发挥水利背景和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了“五水共治”“千人万项”“剿灭劣Ⅴ类水”“美丽河湖”建设和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小水电清理整改、水利数字化转型、水利“三服务”等水利行业服务重点工作。陈晓东教授、刘学应教授在省“剿灭劣V类水”工作突出受到省政府表彰;颜成贵副教授获得省“千万工程”和“美丽浙江”建设突出个人表彰;刘林松高工等4名教师获得省级优秀“千人万项”蹲点指导服务专家荣誉称号。

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国际小水电建设,受聘为“中国-巴基斯坦小水电与农村电气化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专家单位,承办绿色水电国际学术研讨会,受联合国工发组织委托在小水电改造与性能监测方面承担全球环境基金(GEF)相关项目。

学校积极建立与地方、行业、区域协调发展互动机制,搭建企业、院所和高校等多方需求对接平台、拓宽交流与合作渠道,承接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和科技服务项目近600项,横向服务项目合同额近亿元,平均科研经费年增长13.9%。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河(湖)长学院——浙江河长学院,积极承办各项合作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培训水利行业人员32700多人次。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扩大

学校积极寻求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联合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人才层次显著提高。学校与河海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与宁夏大学、三峡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4所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合作协议,部分教师还被浙江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聘请为研究生培养校外指导教师。

学校现有57名教师获取硕士生指导资格,以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身份参与硕士生培养指导工作。“十三五”期间,我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共计71名,其中已毕业研究生2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