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引进培育并举。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人才层次明显提升,人才素养显著增强。
深化改革体制机制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为提升人事人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制定出台了《“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人才引进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梳理和分步修订了规章制度40余项,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学校实际、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要求的人事治理体系。
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适时推进机构编制改革,积极争取政策,预留发展空间;在机构设置、编制核定、岗位聘任、师资培养、薪酬绩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内部治理效能,为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坚实保证。
拓宽渠道广揽英才,凝聚共谋发展合力
坚持党管人才,着重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领导联系人才工作制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1211人才引进行动计划》等。多渠道开展招聘宣传,拓展海外招聘渠道,逐步完善引才荐才长效机制。积极开展“走名校、访名师”活动,设立“人才引进伯乐奖”,通过实施校院两级管理,调动二级学院在引进培养人才工作上的主动性。建立柔性引进机制,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带动学术团队建设。
学校共柔性引进院士4名,河海大学等学科方向带头人8名;招聘技术人才231人,引进博士学位教师150余名,其中符合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博士50余人。当前人才引进效应明显,2019年新引进的博士中,近30%获批了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其中省部级重大1个、国家级1个)。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成立师德师风考评领导小组,完善师德师风考核监督机制,制定出台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师德师风考评办法》等,结合年度考核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师德师风考评,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开展“清正教风”工程建设,在教师培训、培养和管理过程中突出师德师风教育,专门设立师德师风教育环节、“师德印象”专门评价条目等,切实落实师德考核要求。通过组织“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举办退休教师荣休仪式、走访慰问从教30年教师、教师节从教秩年送祝福等举措,树立好教师标杆导向,弘扬师德师风正气。
目前我校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标兵、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等10余人。历年来,学生对师德的评价“很好”、“较好”比率均在95%以上。
构建立体化培养体系,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将SWH-CDIO-E理念引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关注教师个性化培养。基于校院两级教师发展分中心组织构架,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分类培养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模式,采用模块化内容、学时制管理。青年教师们先后自发成立了水院英语协会、水院青稞协会,参加培训人次逐年成倍增长,达到了11700多人次。
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名师培育”两大工程。“十三五”期间,遴选出校级第一、二层次中青年骨干教师99人,新增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8人,省一流学科带头人6人,省151人才3人,省优秀教师3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省级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
强化教师实践技能,修订访工访学、实践锻炼等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制度,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共选派国内访学访工教师77人,参加实践锻炼180余人次。响应省教育厅“百名博士入企”的号召,选派青年博士深入企业开展脱产科技服务2名。选派技术专家和青年教师参与“五水共治”、“千人万项”、“剿灭劣Ⅴ类水”等技术服务工作,取得良好反响。目前全校经认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324人。
不断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自2015年起启动“百名教师国(境)外访学计划”以来,大幅拓展提升访学范围、访学层次和访学研究渠道。4年来共组织、资助100余名教师赴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地开展为期3个月以上的访学进修或合作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18人。新增具有国(境)外3个月以上访学进修或开展合作研究经历的教师是升本前全校具有该经历教师总数的近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