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开放月活动】农水教研室与超星智慧教育共探DeepSeek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新路径

发布者:段永刚来源:水利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5-04-17浏览次数:20

4月16日下午2点,农水教研室全体教师与超星集团浙江分公司高校课程服务部代表在实南4楼西侧会议室召开智慧课程建设专题座谈会,聚焦AI技术驱动教学创新,探索人工智能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课程新形态:基于超星泛雅平台的智慧课程建设及应用体系

在座谈会首环节,超星智慧教育刘珂老师聚焦AI技术赋能教学的核心场景,生动呈现了智慧课程AI工作台的应用图景。



她重点演示的AI实践平台,通过“情景对话+作品提交”双模块设计重构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在提交实践作品后,系统将基于教师预置的评分标准实现自动化智能评分,使教师从繁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配备的成长型AI助教系统,不仅能即时响应学生提问,还能在持续交互中深度学习课程内容。刘珂特别阐释了其进化逻辑:“师生每一次问答都在‘喂养’AI助教,这种双向训练将逐步构建出与实体课程高度契合的‘数字孪生体’,最终形成课程的智能知识中枢。”



转向知识图谱构建议题时,刘珂以浙江大学《光学系统设计》课程为范例展开剖析。该课程通过设置“前置知识篇”模块,将大二阶段的理论基础课内容以可视化图谱形式嵌入,帮助学生在高阶设计实践中快速激活知识储备,有效弥合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操的断层。针对农水类课程特性,她提出特色化建设路径:建议搭建毕业生优秀案例资源库,将往届学生的创新设计转化为立体化教学资源,既为在校生提供参考范本,又形成独特的课程传承体系。同时强调地域差异化设计的重要性,“比如西北院校可重点开发节水灌溉技术图谱节点,而南方高校则需强化防洪排涝工程案例库,让知识图谱真正成为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的动态知识网络”。



以生为本:打造“真实场景驱动”教学闭环

在研讨会下半程,农水教研室的教师们立足水土工程学科特色,展开了充满实践智慧的课程革新构想。有教师提出,智慧课程建设需突破传统"教具"思维,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伴"模式。

针对工程教育的实践性本质,教研团队倡导构建"真实场景驱动"的教学闭环。他们计划引入智慧灌区规划等鲜活工程案例,邀请水利设计院专家联合发布任务书,让学生在真实项目背景下完成方案设计。特别设计的行业双盲评审机制,既保障企业专家对学生作品的客观评价,又使学生在与产业标准的对标中清晰认知专业差距,形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价值循环。

最富创见的讨论聚焦于"任务引擎"设计理念。教师们设想以课程题目为章节锚点,通过逐层拆解形成阶梯式任务链——每个子任务都对应着核心知识点。这种"带着问题学,在解题中悟"的模式,不仅使抽象理论具象化,更让学习过程呈现出攻关破局的探索趣味。



跨周期发展趋向:AI赋能高校新形态课程实施的生态位拓展路径和发展趋势

座谈会尾声,双方达成共识:农水教研室将联合超星公司开展“知识图谱1.0版本”开发,首批试点《灌溉排水工程学》这门课程,计划年内上线AI助教功能。此次会议标志着农水专业课程建设正式迈入“AI+教育”深水区,校企协同创新的模式或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新范式。